|
弥勒寺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城北10公里的锦屏山腰,地处锦屏山风景区内,周围森林密布,林荫流翠,寺前有清泉流淌,环境清幽,是滇东南著名的佛教胜地及避暑休闲好去处。寺庙山门上方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“弥勒寺”匾额,寺内核心建筑包括弥勒殿、大雄宝殿等,历经数百年历史变迁,如今已成为集宗教文化、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点。
弥勒寺因塑有弥勒佛像而得名,其名称与弥勒市名的巧合引发诸多联想,但历史上二者并无直接关联。据清乾隆《弥勒州志》记载,弥勒市名源于古代少数民族首领“弥勒”所率部族“弥勒部”,汉属牂牁郡,唐为弥勒部领地,元至元二十七年(1290年)改为弥勒州,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改称弥勒县,沿用至今。现存建筑经多次修缮与扩建,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,以“大肚弥勒”文化为核心,吸引大量信众与游客
锦屏山又名翠屏山,山形独特,泉流山半,有“锦屏泻玉”之美称,明代诗人葛一龙曾以“青飞岩下水,绿覆树头天”描绘其景色。寺前石砌长壁有草书“飞云流霞”四字,笔力苍劲;1999级台阶象征“九九归一”,登顶可俯瞰弥勒坝万亩平畴,寺内弥勒大佛高19.99米,为世界最大弥勒佛像,寓意吉祥、和平与乐观。
弥勒寺佛教地位与山西五台山、四川峨眉山等佛教名山的寺院并称“九州佛教大丛林”,传承大乘佛教净宗法门,常年庙会不断,正月初九尤为盛大,吸引大量信众与游客。寺内保存有清代壁画、御赐“寺政三宝”传说及历代文人诗章,如清乾隆年间香火鼎盛时,骚人墨客常来此游憩并留下佳作。
弥勒寺以“市名弥勒、寺名弥勒、佛名弥勒”的奇妙巧合闻名,虽名称起源与弥勒佛无直接关联,但数百年来逐渐成为承载民间美好愿望的“佛城”象征。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,历经重建后,融合了自然景观、佛教文化与现代旅游服务,是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历史、佛教文化及体验山林清幽的代表性景点,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拜大佛、避暑观景,感受“笑对人生”的豁达精神。
|